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响应国家政策聚焦非遗传承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2024年8月2号成都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熠熠生辉㑇舞魂,非遗文化润人心”宣讲实践团队前往十陵街道华川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讲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社区居民深入学习中国非遗传统舞蹈——㑇舞,了解㑇舞蕴含的生态文明精神,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宣讲活动前期,实践团队通过QQ、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活动宣传,制作海报、手册,以及线下摆点进行线下宣传;同时团队成员提前准备好宣讲活动的策划和相关物资,积极与社区书记进行沟通对接,在社区张丹书记的支持下,提前布置好活动场地,放置介绍㑇舞历史的特色展板。
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播放关于㑇舞的纪录片,片中展示了㑇舞的表演场景和背后的故事。视频中,舞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伴随着激昂的鼓点,以刚劲有力的舞姿再现了传统场景。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通过视频居民们能体会白马藏族人独特的韵律,以此深入了解㑇舞丰富的表演形式。
图为社区居民倾听成员讲解
宣讲主要从㑇舞的起源、意义、现状等方面进行开展,宣讲人员介绍道,㑇舞是九寨沟的一种传统舞种,㑇舞源于白马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时期,原本是白马藏族的祭祀性舞蹈,有祭祀神灵、祈求保佑和驱鬼避邪之意。为了让居民能更深入了解㑇舞的文化特征,宣讲人员设计了互动环节,放映㑇舞照片,让居民猜猜舞蹈意义,互动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
最后宣讲成员讲道,㑇舞不仅有精彩的舞姿,还有各样的傩面具,白马藏族村寨地域的不同,各地使用的㑇舞傩面具在动物种类上有一定差异,但主题部分相同。这些傩面具大多凶猛夸张,其中木雕的禽兽头傩面具表面用红、黄、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角、嘴、眼都特别突出。作为众多氏族部落傩文化长期迁延融合的产物,㑇舞的拟兽舞蹈特征说明它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㑇舞所蕴含的万物有灵的生态文明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参与的居民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认识了㑇舞这项非遗传统舞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些居民也录制了讲解视频,并记下了笔记。团队成员李卓也表示:“活动当天,我向社区居民介绍了舞蹈的种类和特点,并通过一段精彩的视频,让她们感受到了舞蹈的韵律和美感。
在互动环节,许多居民积极参与,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到了与㑇舞有关的面具。㑇舞是一项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对于这项文化的传承也能贡献出一份力量。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继续推广非遗文化。”
这次社区宣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和认识了㑇舞,也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非遗实践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与践行。在各地非遗实践活动中,许多青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无论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还是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这些创新实践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实践团队将会继续与㑇舞的发源地白马乡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让㑇舞这颗文化明珠熠熠生辉,为实现乡村振兴、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