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实践教学 > 正文

实践纪实 | “橙”心向党,绘乡村新画卷

来源: 日期:2024-10-16 阅读:

为提升乡村风貌,助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2024年7月5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文化赋能乡村调研小分队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助力乡村振兴的墙绘实践活动。这支由32人组成的队伍深入探访地区文化特色,挖掘地域文明,团队队员表示,将发挥“艺术赋能乡村”的积极作用,为“美丽双河”再添一抹新色彩!


图片

寻访故里,探秘村落

图片


双河村地处九寨沟风景区周边,自然风光优美,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农户沟通协调,团队实践获得了大力支持,确保了所需绘画材料、设计设备等工具齐备。成都大学学子深入了解了双河村的地理、文化、社会等情况,制定完善了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在与当地白马藏族政府村民沟通了解文化习俗后,成大学子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在主题选取、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内容中融入双河村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和乡村发展历程。师生共同商议设计方案,并征得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加入了白马藏族特有的文化服饰及建筑,并用当地的神话故事将画作叙述在墙上,描绘出一幅幅既能体现艺术风格、青春活力,又能达到美化乡村、展现特色的墙绘。

实践队员对墙绘细节进行描绘


图片

勾勒生活,绘出文明

图片


实践队员借以双河村的生活,大胆发挥想象。在开展墙绘的过程中,学院师生在墙壁上绘出了穿着独特民族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的画面,远处的高山仍淌着流水,半丈高的小娃娃与小狗小鸭其乐融融,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独属于双河村几十代人的乡愁与文化在此刻跃然墙上。村民看见这一成果表示:“此时的双河村,不是传统的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新形态的乡村。”

从旧貌到新颜,不仅能看到画笔点亮一方田野,还能看到双河村村民的笑脸。村民说:“从前破烂残旧的一面墙也变成了我们村子的新标签。”当残旧的白墙遇上缤纷的色彩,当细腻的笔刷触碰粗糙的墙面,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墙壁上展开。村民们认为,墙绘不只是表面的靓丽、乡村的美化,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村民精神文明的渲染、对羌族文化的传承。

实践队员利用专业技能,描绘出双河村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人文之美,展现出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双河村变得更加美丽、富有活力,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图片

共同合作,实现共赢

图片


实践队员共同绘制村里的墙绘,分工协作,完成墙面的清理、刷底、起稿、弹线、上色等工作,利用手中的画笔巧妙地创造出属于双河村独特的画作形象,即使天公不作美,小雨淅淅,但也不影响他们在墙上描绘出他们眼中的双河村。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院师生共计完成5面大墙体、5面小墙体的墙绘,绘制面积约130平方米。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的土砖墙变成文化墙,为原有的生态建设添加了更多风光。

这次任务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更离不开双河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以及在村投资公司的通力协作。他们从师生的食宿供应、工具配备、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保障,确保了墙绘活动在不良天气下能够顺利完成,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双河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双河村“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成大学子也借此机会,运用自己的绘画和设计技能,在团队协作沟通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作。艺术不只为乡村赋能,同样也在为团队成员自身赋能。

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成员合照






地址: 成都市成洛大道2025号 电话:028-84616147 邮编:610106

版权所有©成都大学 蜀川公网安备 51011202000207号 | 蜀ICP备050064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