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成果喜讯连连。近期,学院教师在CSSCI来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篇,研究领域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科技史、生态经济学等多个方向,展现了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强劲势头。
吴立立博士在《哲学动态》发表文章《德行、理智与幸福——新柏拉图主义德性等级理论的演进》,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中的德性伦理体系,批判性分析了新柏拉图主义理论对现代价值观建构的启示。梁栋博士在《宗教学研究》发表文章《晚清英美国家关于华人基督徒梁发的传教叙事与形象构建》,并在《国际汉学》发表文章《晚清来华西人关于<历代神仙通鉴>的争论及其汉学方法论启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揭示了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权力话语与知识生产逻辑,为当前文明互鉴研究提供了历史镜鉴。何薇博士在《抗日战争研究》发表文章《全面抗战时期广西省枕木采办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切入,剖析战时西南大后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民族工业动员机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地方资源整合的关键作用。朱昊博士在《科技导报》发表《从商务印书馆走出的化学纤维专家孙君立》一文,以马克思主义科技史观考察了20世纪中国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及其社会影响。王璐博士在《生态经济》发表《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一文,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社会福利与资源消耗的耦合协调模型,系统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

新学期学院科研工作将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引领,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跨学科创新团队,促进历史、哲学、宗教学、科技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读书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学术指导与科研资助,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