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民族宗教委联合公布《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2023-2025年)名单》,命名我校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3—2025年)”。
“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2023—2025年)名单
8.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9.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
10.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2.四川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在学校领导、党委统战部、社科处和海外教育学院、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动画、法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全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全校相关资源,积极申报并获批由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设立的“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为交叉学科平台,对我校相关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基地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学缘广、专业强、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现有专任研究员21人,兼职研究人员30人,其中,3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前期研究成果丰富,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发表相关论文上百篇,获国家级人文社科奖多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领域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入选202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有多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该基地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打造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艺术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研究矩阵。与已建成的“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传统工艺研究院”“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大中小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等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密切合作,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还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建立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四川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形成“两翼”之势,更好发挥协同效应,产出更具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该基地将进一步助推学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构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该基地也将为学校教师提供更为全面、广阔的研究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蓄力。
下一步,基地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学校以大运会为契机搭建起与各国青年交流和互动平台的优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念变成实践,丰富大运精神文化遗产,为学校未来全球化办学和国际化交流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同时,发挥学校音乐、舞蹈、视觉传达和动漫艺术等专于文化表达的学科专业文化宣传等优势,深度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文艺演出等多种交往与合作,讲好中华民族团结故事,对外树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以及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基地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西部超大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智媒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与接受创新实践研究”“新时代超大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着力,不断推出原创性、应用性、创新性成果,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成都大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