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综合信息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5月,其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建校之初的马列教研室,历经政治系、经济与法律系、经济政法学院、政治学院等发展阶段。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明德弘道、勤学笃行”为院训,以“讲政治、兴学术、重质量、创特色”为办学理念,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成都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与宣传的重要阵地,已在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都实践、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形成专业特色。2020年9月起,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并招收首届本科生,目前有在校学生一共271名,毕业生30名。
(二)师资条件
学历与职称结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教职工77人,硕士以上学历68人,占比88.31%,博士32人,占比41.56%。学院共有教授8人,副教授17人。(数据截止2025年4月)
优秀教师:
屈陆名师工作室 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
侯幸 获2023年四川省思政教师年度人物入围奖
张春和 入选2023年度“蓉城英才计划”
樊英杰 获2023年成都市学科(技能)带头人、2021年成都市师德标兵
岳鹏 获2021年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
王鹏云 获2023年成都市市属高校优秀辅导员
授课情况:学院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教授、副教授授课率达到100%。
(三)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就业情况:我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0人,就业率93.33%(含考研人数)。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征兵、西部计划就业7人,成都就业6人。
2.考研情况:我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0人,共有21人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按照A区国家线计算,共计上线13人,上线人数占报考人数的62%。其中380分以上7人,400分以上2人,最高分410分。经过复试考核,共有8人被成功录取,考研录取率达到26.7%,录取院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澳门理工大学。
3. 学科竞赛获奖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紧密围绕学院优势、突出思政专业特色、立足学生成长需要,多措并举落实学生各项工作,力求“做好思政人的思政工作”。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过评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5项校级项目和2项省级项目成功立项;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推进宣讲团工作。我院“红韵遵行,马论先锋”志愿宣讲团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截止到目前,面向成都大学学生开展3场志愿宣讲、1场知识竞赛,受益人数达300人次。2支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团——“东方晓”和“红色遵义,伟大转折”志愿服务宣讲团,均圆满完成了宣讲任务,志愿服务活动覆盖四川、青海、甘肃、河南等地区,共18场宣讲活动,受益群众超1500人次,两个宣讲团顺利开展活动并结项。我院1支团队立项四川省大学生“万档思政”志愿宣讲团,开展了6次宣讲活动,有效推动了思政教育在校园内外的传播和普及。
(3)开展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活动。2024年,我院共报送了8部大学生讲思政课和微电影作品,荣获6项省级及以上奖励,其中1项国家级奖励。具体获奖如下:《“川”越百年,赓续信仰》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旅“成”·不止144小时》《红星梦魂:穿越的旅程》获得省级二等奖;《蜀韵华章展新貌,五维并进谱辉煌——从“成都式幸福”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翅膀》获得省级三等奖。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成都、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报效家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够在中小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和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党的建设、组织管理、基层治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
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2: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3: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在项目团队中的角色定位,胜任教育教学、基层治理、党的建设和宣传思想等工作。
培养目标4: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具备国际视野,不断完善自我,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品位;具有家国情怀、公益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具有文化自信,能够传承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职业认同和职业伦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1.2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家国情怀、公益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
1.3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独立观察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处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1.4 具有文化自信,能够传承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掌握人文研究\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1 具备系统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2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
2.3 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2.4 掌握人文研究、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3.1 能够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
3.2 在对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
3.3 具备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的能力
4.创新能力: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4.1 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4.2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
4.3 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5.信息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
5.1 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人文社科相关的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
5.2 具备用人文社科相关的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信息和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6.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1 “能说”,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
6.2 “会写”,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
6.3 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7.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1 具有团队意识
7.2 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7.3 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8.1 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8.2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8.3 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
9.学习发展: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1 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9.2 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